• 东临渤海
  • 北依燕山
  • 九河下梢天津卫
  • 近代百年看天津
  • 天津鼓楼
  • 城市风光

天津市区县志书数字化组稿与应用分析

来源:区县志指导处 时间:2018年04月04日
  • A+
  • A
  • A-

  根据《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逐步实现修志编鉴数字化、网络化是“十三五”期间全国以及天津市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

  地方志作为信息密集型的资料性文献,其数字化问题,早在21世纪初就被提上全国地方志工作的议事日程。在全国首轮修志工作即将完成之时,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已经开展了全国地方志数字化建设调研工作。进入21世纪,全国多家省市地方志机构建立了省情地情库网络,从编纂方式到传播、利用途径开始了全面数字化的变革。

  天津市各区地志办志书编修数字化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在哪里?是本次调研报告主要探讨的问题。

  一、全市各区地志办志书编修数字化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天津市各区二轮修志工作大多进入攻坚阶段,4部区志已完成出版,6部区志已完成终审,2部区志已完成复审,还有4部区志处于初稿撰写阶段。应该说,一轮志书成果的数字化应用和二轮志书的数字化组稿工作是各区均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处通过书面问卷与实地走访座谈相结合,对各区地方志工作数字化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各区数字化硬件配备及工作开展大致情况如下:区地志办平均配备电脑7台,复打印机2台,扫描仪1台,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平均配备均不到1台。在区县志书编辑工作中,组建了微信群或工作QQ群的区地志办有11个,占69 %。在本区政府网站中可以查阅到区志相关内容的有9个区,占56%。配备具有数字化相关专业背景工作人员的只有河东区1个区,占0.06 %。建立了区级史志宣传微信公众号的只有北辰区1个区,占0.06 %。

  从整体水平来看,天津各区地方志工作在数字化组稿方面进程还是比较一致的。相比较一轮修志而言,搜集稿件和组稿方式有了很大进步,各承修单位通过网络邮箱发送稿件至区地志办编辑部,涉密单位通过电子载体(U盘、光盘)交至编辑部。涉及到没有电子版的原始资料也都能通过编辑部的数码扫描仪、相机等设备转换为电子稿。另外,在稿件的汇总、修改或编辑过程中,志书尚未出版的区志办基本都能通过建立微信群或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应该说,在志书编修工作中,数字化普及程度比较高。

  但反观志书数字化应用方面,各区发展就很不均衡。各区地志办中,对于志书数字化应用走在前列的是北辰区。首先,区地志办已在“北辰政务网”上开设了“史志园地”专栏,将纸质版地方志书数字化,通过政府网站,扩大志书传播范围。然后是借纪念北辰区行政建制60周年之机,开启了读史读志资治育人网上平台。针对区内客籍新任领导、新录入公务员越来越多,对区内历史缺乏了解,却又无暇翻阅厚重的历史书籍这一问题,甄选一些可读性强、关注度高、资治作用明显的重要史料,在北辰区政务网上推出“史志之页”,加强志书服务中心工作的资政功效。近年,借助社交网络平台受众广,浏览方便的特点,于2014年底,区志办创办了区史志微信公众平台——“史志北辰”,用移动网络开启读志用志新“天窗”。至2016年底,微信平台共发表文章150余篇、30余万字,关注人数500余人,平均每篇阅读人数约400人,单篇最高阅读人数达3万人。

  其他区中,在政府网站上可以查阅到志书相关内容的有河东区、和平区、河北区、南开区、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静海区,其他区尚未能在区政府网站中体现地方志的工作成果。整体情况看。多数区地方志工作还停留在完成“两全”目标中,尚未有精力顾及数字化推广。

  今年,市政府发布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政府网站管理办法的通知》(津政办发〔2017〕100号),明确规定:“各区政府所属单位不再开设新的政府网站。”因此对于独立的区情网站我们不作要求。

  二、在数字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于地方志数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

  一轮修志结束,二轮修志伊始,多数地方志机构受此项工作只是“一本书主义”的观念影响还很深,无暇顾及志书编纂完成后的开发利用,全市各区志书成果数字化工作鲜有突破。

  其实关于此项工作的政策在国家层面,早在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十六条中已有规定:“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数字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上述资料库、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志。”这已为地方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志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是地方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5年出台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及我市随后出台的《天津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十三五”规(2016-2020年)》中对此项工作也提出了要求。

  应该说,宏观上的政策是不缺乏的,但从国家到地方,缺乏的是一套标准统一、责权分明、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具体到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更是需要一套细化到完成项目和时间节点的时间表、路线图。地方志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环节之多、难度之大,不是传统的修志工作所能比拟的。在建设之初中,如不建立一套统一的标准,做到思路前移、标准先行,就难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效果,也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如建设标准不规范不统一也会影响到今后地方机构与全国系统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

  可喜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市地志办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的规划,可行性强的方针政策正在逐步制定,具体到区级地方志工作机构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怎样的水平,下一步也将会有指导性的意见和方案出台。

  二是对于地方志数字化工作缺乏专项资金保障。

  数字化的建设和运行无论在哪个领域均涉及到硬件设施,其购买、建成和维护都需要长效的资金作为基础保障。如是采取项目外包的形式开展,那么资金支持就更为重要。尤其地方志工作数字化,涉及到文稿字数多、分类细、专业性较强,从规划到分步骤进行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目前看,全市各区地方志部门所需的办公经费均没有为数字化工作拨付的专项资金。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各区志办的硬件配备和普通文职工作相差不大,数码相机这样普及的资料留存设备还没有达到每个区地志办均有的水平。志书成果数字化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基础条件的缺乏就已严重制约了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另外,大多数单位没有将地方志数字化工作进行立项。只有结合本区情况研究制定项目建议书,对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方案、建设投资、社会化效益等进行可行性研究,项目建设经费进行准确的预估,才能做好此项工作的资金规划。但目前我们面临的实际通常是申请到多少钱就干多少钱的工作,资金不到位时就把信息化建设停滞下来,导致此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三是地方志数字化工作缺乏复合型人才。

  无论哪项工作,人才都是第一资源,地方志数字化更是如此。目前各区地方志部门的人员构成基本是:大部分同志虽熟悉地方志业务,但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很少。同时,新引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又不熟悉地方志业务。地方志数字化系统,要建立起来,必须要有既懂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地方志资源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哪怕是走市场化道路,将服务外包,在方案设计和整体框架搭建工作环节上,也需要熟悉地方志工作特点又明白技术转化可行性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目前天津市各区的情况是,16个区地志办,只有河东区配备了一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作为地方志数字化工作的储备人才。其他各区的人员配备基本还是从事文字工作的借调老师或者文史专业的工作人员。

   三、原因及对策浅析

  一是思想固化缺乏重视。地方志工作不同于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线工作部门,没有长期的投入和开拓的工作思路,不容易看出此项工作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导致了大多数区级单位受不到领导的主动重视。随着近年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和市地志办的有效推动,“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要求也越来越被各区领导所重视。但对于地方志工作的概念,多数领导还是停留在“一本书”的固有观念中,认为完成好志书、年鉴的编纂,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出版即做好了地方志工作,至于数字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对地方志工作数字化缺乏必要的资金和人力投入。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自上而下来说,从国家到市级地方志机构要下发统一规划的文件,明确工作任务,将此项工作纳入区级政府绩效考核清单,从政绩的角度引起领导的重视。自下而上来说,则要求我们区级地方志工作者牢固树立“以有为谋有位”的思想观念。开拓思路,扎实工作,主动作为,把地方志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把“冷部门”做热,把“弱部门”变强,把“冷工作”干成“热事业”。主动争取领导重视,多方面展现地方志成果服务经济社会中心工作的价值。

  二是地方志部门缺乏长效、共通的人才培养机制。

  地方志部门特别是区级部门的人员构成,基本是机关内从事文字工作的公务人员和临时聘用的教育部门文史专业教师。新招聘的工作人员也基本以文史专业背景为主。这些具有文史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员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数字化方面的培训。且目前区级地方志部门还存在着普遍的人员编制被占用从事其他工作的情况。在本单位编制内人员定编数额都不能保证从事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合理的规划人员构成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各区在现有基础上应按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三定”方案充实区地志办人员队伍。然后,在现有条件下,全面优化队伍结构,建立长效共通的人才培养机制。地方志事业的繁荣和地方志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人才。实施人才强志战略,全面提升地方志干部的整体素质,是地方志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人才的培训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长期规划。同时全国和全市地方志系统内部也需有相应的机制,通过工作经验的交流,人才的培训,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计算机网络、信息开发方面的专业,更重要的是有地方志专业知识及文化传播管理理念的综合人才。在地方志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除了要配备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外,还要对那些有丰富方志编纂实践经验的同志进行专项培训,组织信息化知识学习及提供技术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树立并提升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意识,从而提高地方志数字化水平,达到改善修志队伍知识结构的目的。这样才能打造出既熟悉方志知识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志书编修及成果数字化应用方向展望

  (一)编修方式的变革

  在编修阶段,市地志办组建了天津市区县二轮修志专家组,为各区提供系统化的培训及评审服务。区地志办也积极与专家取得联系,希望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个性化修志培训。但在实际修志工作中会遇到聘请的专家学者路程较远,集中时间培训不方便等实际问题。其实在电脑和社交网络普及度如此之高的时代,完全可以考虑以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替代部分实地会议。所需的硬件设施只是一台电脑、一个联网的话筒、一个网络摄像头和通畅的互联网线路,这是每个部门和每位专家都可以具备的条件。这样既不受限于某一两名专家不方便出席,难以集中时间安排会议,又能突破只是递交书面修改意见导致的交流不畅问题。既能节约人力、物力,又可以更加高效、便捷地做好志稿修改指导工作。

  (二)阅读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跳跃式发展和便携移动设备的更新换代改变了人们储存、传播及查阅资料的方式。在以前需要一批厚重的纸质书籍来存储的资料,现在一台电脑、一个优盘、一部手机的存储空间即可容纳。资料的检索、传播、共享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

  2015与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接触时长对比图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方式的接触率为68.2%,已连续八年上升。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五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是对于同样内容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图书,在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有51.2%的人更倾向于购买电子版。微信阅读飞速增长,有62.4%的成年国民在2016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从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与时长来看,2016年我国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为每天3.29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00分钟。

  可见,数字化阅读方式正迅速被大众所接受。作为资料性文献的志书,要想在存史、育人、资政方面扩大受众面积和影响力,就势必要与现行的阅读趋势相适应,与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轨。一方面是阅读方式的升级。除了现在比较普遍的纸质书籍后附光盘的形式外,志书成果还可以从融合多媒体影像资料、开发电子书籍这方面着手。另一方面,志书成果数字化也优化了地方志资料的搜索方式。通过对方志数据资源进行处理,根据需要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目标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开发,以决策部门和公众对地情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可信度高、参考价值大的地方志数据库产品,可以很便捷的服务于招商引资、旅游推介、民俗宣传等中心工作。

  (三)宣传方式的变革。

  地方志部门不同于其他面向大众的文化部门,其工作成果长期以来多是以“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大部头书籍为主,这就很难让普通民众感受到地方志书的作用。近年来,全国各级地方志部门在扩大成果利用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是开发各级地方志机构的微信公众号。目前除了中指组的微信公众号方志中国外,大部分省市都开发了地方志公众号,如我们天津市的“方志天津”,山西省的“方志山西”等。区级机构目前全市只有北辰区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史志北辰,用以宣传北辰区的地情信息和地方志工作动态。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图像、声音、文字等多方面展示资料,并且分享便捷。民众通过手机等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资讯、传递消息,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读者觉得好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通过转载、转发及“@”功能来分享给好友,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是目前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一种新媒介宣传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各区应考虑开设。

  二是将地方志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全国有很多省市地方志部门均与旅游部门展开过合作,将地方志信息与景区二维码相结合。将地方志中得到中官方认可的典故、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与当地的名胜景点介绍相结合,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接触地方志、了解地方志,也将地方志育人的作用发挥出来。

  三是让地方志中的信息走入百姓生活。让地方志信息的搜索方式更便捷,成为民众了解家乡的资源库。作为市地方志办公室,经常会接到来自普通民众的信息问询,如提出的河西“小海地”地名来历,“灰堆”的历史沿革等问题,这些问题或与招商引资相关或与百姓家史联系。但每次都需要转到区地方志办公室后人工查找资料才能给予回复。如果各区都能将方志成果数字化,建立以区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的地方志信息查询网页,开设便捷的网上查询渠道,那么地方志成果服务经济社会、服务百姓生活的功效会得到进一步凸显。同时,地方志的社会影响力也会增加。

  五、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志书数字化成果的价值

  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并不难,难的是甄别信息的真伪,去伪存真。地方志其官修的属性在这一点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地方志机构“参公”管理的体制,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修志格局;地方志秉笔直书、述而不论的编纂原则;专家修志、层层把关,三级审稿的成书体系,与网络上的信息相比,都有助于将差错率降至最低。这是我们的地方志资料与随手可得的网络信息相比最大的优势。因此,各区在开展地方志工作数字化,要重视形式的同时,更根本的是立足于提升志书本身的质量,这是活水的源头,也是数字化的地方志信息保持独特竞争力的关键点。

  综上,地方志工作的数字化,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地方志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中指组作为国家机构的政策推动,需要市地志办作为省级主管部门的规划部署,更需要我们区级地方志工作者立足区情实际,发挥主动性,开拓思路,做历史性资料与时代接轨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