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临渤海
  • 北依燕山
  • 九河下梢天津卫
  • 近代百年看天津
  • 天津鼓楼
  • 城市风光

宝坻区概况

来源: 时间:2017年12月22日
  • A+
  • A
  • A-

  宝坻,位于天津市北部,地处京、津、唐中心地带,临近渤海湾。地理坐标为北纬39°21′—39°50′,东经117°08′—117°40′。东及东南与河北省玉田县、天津市宁河县相邻,南及西南与天津市宁河县、武清区接壤,西及西北与河北省香河县、三河县相连,北及东北与天津市蓟县、河北省玉田县隔河相望。西北距北京、南距天津市区、东距唐山高速公路车程均不超过一小时。全县境域南北通长65公里,东西横距45公里,幅员面积1450平方公里。2001年,县内行政区划为19个镇、3个乡,辖765个村民委员会和25个居民委员会。全县有180301户649394人,其中农业150976户556346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8.6人。县内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99.36�,其余为回、满、蒙古、壮、朝鲜、土家、黎、苗、瑶、布依、彝、藏、侗、达斡尔、毛难等20个少数民族。

  宝坻,系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冷暖干湿差异明显。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无霜期200天,平均气温11.9℃,全年日照总量262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宝坻属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南麓的一部分。系滨海型和河流冲积型平原,整个地貌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地面高程为6.5~8.5米,东南部地面高程为1.8~2.5米,自然坡度约为万分之一。境内有6条一级行洪河道,8条二级蓄排河道,由于河流纵横交错,东南部边缘地区被分割成4个较大洼淀——大钟庄洼、黄庄洼、里自沽洼和尔王庄洼。大洼地区总面积83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4%。引滦入津明渠由北向南纵穿全境,全长64.3公里。尔王庄水库是县内最大的平原水库,面积11.65平方公里,库容量4530万立方米。

  宝坻于大定十二年(1172)置县,明清两代有“畿东大邑”、“甲于他邑”之誉,民国年间又被列为著名京东八县之一。改革开放后,宝坻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谋求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稳固提高,连续三届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进入21世纪以后,宝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宝坻撤县设区,从此结束820多年置县的历史,开始以环渤海现代大都市新区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标志着宝坻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朝着新的里程碑迈进。

  宝坻境内土地为潮土类型,农作物种植历来以粮食为大宗。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稻谷等粮食作物,上世纪80年代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经济作物以蔬菜、棉花、大豆、花生、芝麻为主,其中红皮大蒜、五叶齐大葱、优种天鹰椒“三辣”产品享誉大江南北,并打入国际市场。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64元。

  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迅速。到2001年,全区拥有工业企业7743家,从业人员12.7万人。年实际利用外资2800万美元,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7.8亿元,利税实现17.4亿元。形成服装、纺织、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地毯、化工、皮革制品、交通设备、橡胶制品、机械制造等十大支柱行业。

  宝坻城乡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加快步伐,笔直宽阔的道路、鳞次栉比的楼房、井然有序的街市、林荫环抱的民居,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局已经形成。

  在城乡建设上,宝坻县委、县政府按照城乡总体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全县交通、通信、供电等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建成一大批高档、新颖、美观、舒适的住宅小区和别墅群。小城镇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县内通过改革农村户籍、土地使用制度、财政体制、投资体制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工商、税务、金融、邮电、教育、文化、卫生、政法等机构一应俱全,乡镇工业园区带动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综合集贸市场、专业市场购销两旺。到2001年,全县765个村全部达到市级小康村标准,其中市级宽裕型小康村187个,9个乡镇建成市级小康乡镇。

  改革开放后,宝坻经济建设一直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79.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81.2亿元(现价),财政收入实现3.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64元。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保持快速发展。1999年建成通车的京沈高速公路,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县境,境内全长37.2公里,设3个出入口,成为宝坻有史以来过境的第一条高速公路。2001年全县公路客运量达39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50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870万吨,货运周转量13001.4万吨公里。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金融保险运行良好。宝坻财政收入自1993年突破亿元后,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年年实现收支平衡。2001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3.31亿元。

  县内金融形势一直保持平稳。2001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4.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8亿元。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长足发展。多年来,宝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至2001年,全县中考成绩连续9年列天津市郊区县第一名,3220人取得电大、函授专科或本科学历,573人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书,6.58万人接受农技短期培训。2001年全县有各类学校516所,专任教师8406人,在校学生13.05万人。

  科普计划深入实施,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1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才1791人,县级科学技术协会7个,会员420人,乡镇级科普协会22个,会员260人,专业技术研究会55个,会员1266人。

  文化设施升级上档,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宝坻工笔重彩国画成为天津市著名文化品牌,书法创作队伍发展为天津市区县最具实力的群体之一。县内有国家及省市级各类艺术家协会会员多名。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1年,宝坻医疗机构发展为47个,县内两所县级医院均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13所乡镇卫生院发展为一级卫生院。农村个体卫生所发展到430个,197个医疗服务站进入社区,全县有医疗床位955张,卫生技术人员1669人,乡村医生732人。

  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正式启动。1990~2001年,斥资近千万元,先后建成射击场、游泳池和体育公园,维修改造体育场跑道和灯光球场等重点体育场所。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生活逐年改善。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县6岁及以上人口616188人,具有小学文化的占42.07%,初中文化的占39.39%,高中(中专)文化的占9.85%,大专文化的占1.25%;大本文化的占0.37%;有文化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