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临渤海
  • 北依燕山
  • 九河下梢天津卫
  • 近代百年看天津
  • 天津鼓楼
  • 城市风光

学好百年党史 坚定文化自信 凝心聚力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

来源:转自 江苏省情网 时间:2021年11月02日
  • A+
  • A
  • A-

10月22日,在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和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建党百年与史志文化”学术论坛上,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作了题为“学好百年党史 坚定文化自信 凝心聚力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的主旨发言,现予以刊发,以供学习交流。

关键词:历史观  文化自信  创新赋能   方志文化传播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百年党史,总结方志工作历程,谋划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很有现实意义。围绕“学好百年党史 坚定文化自信 凝心聚力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谈几点认识。

20211102学好百年党史 坚定文化自信 凝心聚力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jpg


一、加强政治引领,自觉运用正确历史观指导方志工作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作为过往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受到了古往今来人们的高度重视。正如中国古代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言,历史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透过沉浮兴衰的历史现象去把握社会发展的共性规律及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百年是中国近现代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一百年来,从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到重塑山河、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达全世界六分之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镌刻着奋斗辉煌,指示着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这个山地、丘陵占60%以上的土地上,跨越大江大河、高山峡谷、海峡海湾等天堑,建设了世界最大的公路网络、铁路网络和特高压输电网络;发展了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将中国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口红利,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十亿级人口的工业文明,迎来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开启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行动,至2020年底,中国森林覆盖率恢复到了23%,与明朝的森林覆盖率相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阐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的一种历史感。”什么是历史感?说到底,就是以历史思维,精读历史、洞察现实,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中引领时代前行。地方志承担着“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职责,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对于历史记录,尤为重要。

树立的第一个历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山河破碎,救亡图存成为中华儿女共同心愿的“最大公约数”。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维新,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挽救民族危亡,孜孜不倦地探索寻求发展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止步于此,无力向前完成历史的任务。只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让中华民族聚集起了强大的力量,改变了一盘散沙的局面,战胜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不可否认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

树立的第二个历史观是: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不变的初心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人民谋幸福就要消灭贫穷、摆脱贫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人均GDP从新中国成立前不到40美元增长到1.04万美元,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为77岁;改革开放以来,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就是人民幸福。

树立的第三个历史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统揽党的百年发展史,以宏大的历史感指出:“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从救亡图存到复兴逐梦,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止步,永不停歇。当前,中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今日书写的一笔一划,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历史刻痕。在当今世界,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的巨浪中,保有一份政治上的 “定海之力”,才能继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

20211102学好百年党史 坚定文化自信 凝心聚力做好新时代地方志工作1.jpg


二、坚定文化自信,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当代修志,易代修史”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根源之一。从汉代的初起到唐代的继承,从宋代的定型再到明清的发展兴盛,方志绵延千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始终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地方志实现了超越历史任一时期的跨越式发展。从无固定机构人员修志到建立国家、省、市、县(市、区)四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从行政推动修志到出台《地方志工作条例》依法修志,从部分地方修志到省省、市市、县县志书和年鉴全覆盖,“天下州邑莫不有志”的愿景和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地方志要坚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不断推动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深厚丰富的文化滋养。

(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梁启超曾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在2000多年历史中,中国地方志编修形成震古烁今的成果,成为保存中华记忆,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全国现存新中国成立前编修旧志80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现存古籍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其中首轮全国累计编纂出版三级地方志书5800多部,二轮志书编纂比首轮规模更大,部门志、专题志、乡镇村志编纂等方兴未艾。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英国汉学家伟烈亚力认为,中国地方志无论从广度上看,还是从系统性、全面性看,都是任何国家同类文献所不能比拟的。李约瑟也指出,要研究人类文明和中国文化,就必须研究中国地方志。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健全完善方志编纂体系,积极推进综合志鉴、行业志鉴、部门志鉴、单位志鉴和乡镇(街道)村(社区)志鉴的编纂工作,加强方志典籍研究整理,最大程度地保存历史记忆,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方志贡献。

(二)记载当代中国,体现历史担当

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编修地方志,不仅要整理好历史,还要立足新时代,记录好现实,特别是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记录好,把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好,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地方志工作要融入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要依托地方志资源优势,深入研究、分析各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亮点与特色,挖掘城乡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阐释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使地方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加快现代化等党和人民关心的大事上有所作为。

(三)编纂方志经典,体现时代价值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历史上的方志编修热潮,往往是朝代兴盛、天下太平的重要文化标识。汉代《越绝书》,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代的《大明一统志》,清代的《大清一统志》等方志经典,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和辉煌。

当前,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其纵横结合的记事框架,述而不议的史笔文风,以及政府主导、分编合纂、众手成志的编修程序,使之成为全面、系统、权威记录新征程的重要载体。地方志要坚持质量意识,以传世之心精耕细作、以敬畏之心打造精品,努力推出一批既突出历史文化的脉络与主体,又彰显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具有经典性、引领性的方志经典,努力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有担当、有作为,高质量、高标准地编纂好时代力作,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基石和道德高地。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不是为自己写作,而是在为大地,为世界,为人类写作……,这就是方志人。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作品,不追逐名利,只为把所见所闻留存下来,垂鉴后人,这就是地方志。地方志工作需要情怀,没有情怀的人,做不了也做不好地方志工作。

三、坚持创新赋能,推动方志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它激流勇进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融汇贯通的过程,只有不断融入新观念、新技术、新资源、新要素,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沉淀升华和整合传播,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化育人的积极效用。在非遗保护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创造需求才能更好地保护”,值得我们借鉴。需求怎么来,归根结底还是要创新。方志弘扬方志文化,不能只印在书本上、躺在书斋里,要以改革精神推动工作理念、模式、产品全面创新,走出深闺、整合资源、加强宣传,让方志文化真正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

(一)挖掘方志地情资源,开发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

地方志是一个巨大的地情资源宝库,是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推动方志文化传播,首要的是要生产出好的产品。长期以来,我们着重从资料文献的功能定位志鉴,而忽视方志文化多元的社会需求,导致方志成果功能单一、受众面不广、社会影响较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发方志文化产品要打破固有思维束缚,以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精选创作主题、创新编纂体例、丰富记录手段、提升内容质量,并适应现代人的文化审美习惯,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下足功夫,实现传统与现代、历史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江苏积极探索志鉴编纂创新,采用全媒体展现手段,打造高品质的江苏名镇名村志,为村落保护、城镇建设、乡风文明、乡村治理、文旅融合、招商引资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和素材;树立即时性记录理念,编纂出版《江苏微记录》《江苏记录》《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等,实时记录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发生的大事要事;加强旧志资源开发,编纂出版《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等,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历史借鉴,其中《长江历史图谱》共设七卷,以长江河道、长江口变迁、江防、沿江名胜四个方面,呈现长江的古今之变,最为珍贵的是卷首为一幅长达10米的《江山万里图》,是现存最早有关长江的水墨画,由南宋赵黻绘,历代收藏家、鉴赏家题诗作跋,乾隆、嘉庆等皇帝无不视之为拱璧。这部书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新书发布会,引起广泛社会反响。

(二)运用现代传播理念,全面加强方志文化宣传

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文化事业,方志工作者在长期的修志编鉴过程中,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不言苦、不怕累,潜心史志研究。“十年修志艰辛事,一朝成书头飞雪”成为普遍现象,“老黄牛”“仙人掌”成为外界赞誉方志人的标识。长期的职业塑造,很多方志人习惯于“闭门修志,一心只写志鉴稿”,而缺乏对方志文化宣传的重视。方志文化宣传是提升方志文化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是我们把“冷板凳”坐得热热乎乎,把“苦差事”干得红红火火的重要环节。

方志文化宣传,一是要强化宣传意识。地方志的重大工作、重要成果都要组织策划宣传,地方志宣传的不是个人、不是部门,而是惠及民生的方志文化。二是要主动寻求党委、政府和媒体等有关部门支持,在更高的舞台上发挥作用。地方志资源有限,力量薄弱,方志文化宣传要利用好党委、政府的“大平台”。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长江历史图谱》《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先后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新书发布会,数十家省内外媒体单位热烈报道,形成宣传声势;主动寻求省委宣传部支持,以组委会成员单位组织全省地方志系统参加“江苏书展”,设立“方志江苏馆”,展示江苏地情,讲好方志故事;协助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举办“志说江南·苏州圆桌会议”,协助省委宣传部举办江南文脉论坛“长江文化与中华文明”“长江文化与江南文脉”高端对话,积极发挥地方志在江南文化研究方面的独特作用;联合江苏新闻广播制作《江苏小康印迹》H5,展现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图景。三是要大力推进方志信息化建设。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建设对于地方志来说,不仅是一项提升工作效率的强基固本工程,还是扩大地方志服务半径,提升方志文化传播力的关键举措。江苏积极打造“方志江苏”政务新媒体,由小众互动向大众传播转变,聚焦历史文化、紧抓时事热点、策划原创专题、展示省情地情,逐渐成为江苏重要的省情文化宣传推广平台,吸引一大批文史专家、作协会员成为稳定作者群,连续三次被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改版开通江苏省情网,以地情文化和文献数据库结合,打造多位一体的地情文化服务平台。上线“地方志智能检索系统”,运行 “数字方志馆”,开通方志微店,在做好方志文化服务同时,积极扩大方志文化影响。

(三)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推动史志工作共建共享局面形成

中国人不信仰宗教,不信仰鬼神,真正信仰的,是民族历史和英雄祖先。对历史的热爱,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方志文化会传承千年,为什么名垂青史会成为历朝历代仁人志士们的最高理想。地方志作为一个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政府部门,实际上不是单兵作战,它有厚重的民众基础和充分的社会资源,关键是如何进行引导、借力、整合,形成方志文化共建共享的大局面。

今年的9月2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这也是全国第一家由省政府层面印发的地方志十四五规划。其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以地方志的视角做地方文化。江苏将积极探索地方史编研工作,逐步将地方史编研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在组建江苏方志馆联盟实践基础上,整合各级各类史志馆资源,组建“江苏省史志馆联盟”;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图书机构、档案、出版部门的合作,创建一批方志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加强省(区、市)之间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地方志工作机构合作,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发挥地方志的作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古籍专家、文史专家、地情爱好者和文化传承人参与地方志工作,积极开展历史文化和地情研究。实施“江苏优秀史志文化著作资助出版计划”,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优秀作品提供出版资助,使其发挥更大社会效益。

百年党史是一部关于信仰的历史,一部关于奋斗的历史。地方志是党的文化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在为民服务中实现社会价值。持初心、方能达使命。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伟大建党精神,积极推动方志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创造出更多表达党的意志、唱响时代旋律、践行核心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方志作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贡献方志力量。


(作者简介:左建伟,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江苏省地方志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