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南丁格尔”(一)

来源:楮墨留芳天津文化名人档案 时间:2018年06月20日
  • A+
  • A
  • A-

  历时一年多,天津市档案馆终于将陈路得、关小瑛、王桂英和梅玉文等四位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近千件个人档案全部征集进馆。虽然她们中有的已退居二线,有的身患重病,甚至有的已经去世,但在与她们及她们的家属、同事的多次接触中,她们将毕生经历奉献给钟爱一生的护理事业的精神,她们为患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而忘我工作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

 

  一次命运的捉弄 一生无悔的追求

 

  1957年的11月24日,来天津视察的周恩来总理亲切地握住她的手说:“护理工作很重要,你们为人民做了一件好事,要继续努力!”1987年6月13日,她穿着白色的礼服,庄严地戴上一枚小小的徽章――南丁格尔奖章。这两个日子是陈路得终生难忘的时刻。

 

陈路得(1914--2001)

  陈路得,1914年2月出生于湖北汉阳的一个贫苦家庭,不满周岁时,父亲即因病去世。生活所迫,改嫁他乡的母亲只得忍痛将她和哥哥送人。收养陈路得的陈母是圣西理达女子中学的教师,有着不幸经历的陈母不但拥有一颗慈善的爱心,还在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供她上学,并以圣经里的人物“路得”为她取名。靠着先天的聪颖和后天的努力,1931年,陈路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平燕京大学生物系。但命运乖舛,三年级时,养母因失业而无力继续供给她高昂的学费,陈路得不得不转入北平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改学免缴学费、食宿费的护理专业。也正是无形的命运之手这次不经意间的捉弄,造就了一个中国的南丁格尔。1937年毕业后,陈路得立即受聘于协和医院。从此,护士成了她的终身职业,也成为她一生努力奋斗的目标。

  工作后,她陆续担任临床护士、护士长、护士督导,兼任护校教师等工作。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和医院被迫关闭。陈路得便来到天津私立恩光医院任总护士长,她将协和的管理体系引进了恩光,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并且培训了一大批出色的护理人员。1946年,陈路得随中国护士代表团到美国考察了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地的数家医院。伫立在南丁格尔的肖像前,凝视着她高贵而沉静的面庞,聆听着她感人而传奇的故事,陈路得内心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此时,她仿佛看到自己的未来,明确了今后奋斗的目标!1947年3月归国后,调到天津中央医院附设护士学校任校长。后该院更名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她先后担任护理部副主任、主任兼副院长。

 

青年时代的陈路得

 

  天津解放后,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51年中华护理学会天津分会正式成立,陈路得被推举为第一任理事长,直至1987年,陈路得自己多次提出,组织上才同意了她辞职申请。

  陈路得将严格管理融入言传身教中,将先进的科学理念注入制度改革中,其杰出的事迹不仅赢得广大患者的好评与爱戴,更藉由她培养出的众多护理弟子,传承薪火。凭借着她在护理管理、科研和教育事业中的突出贡献,1987年6月,国际红十字会授予了她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成为天津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她将这笔奖金转赠了天津红十字会,作为残疾人和儿童福利基金会的专项基金。她盼望着能使南丁格尔精神永放光芒,也使奖章永远闪光。

  2000年8月6日,天津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将自己的毕生奉献给护理事业而终生未能建立家庭87岁的陈路得老人安详地走了,告别了她眷恋一生的护理事业和深爱着的医院、同事。她留下的遗嘱感人至深: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遗体捐献给天津医科大学解剖研究,用什么器官取什么器官;全部财产及南丁格尔金质奖章捐给医大总医院。

  她用一双温暖的手、一颗仁爱的心,高高擎起南丁格尔的明灯。

 

  我做了应该做的

 

  关小瑛一生中有太多的“不称职”:为人女而不能尽孝道,老母去世时她不在身边;为人妻而不够贤惠,丈夫患重病时她没有亲身照顾;为人母而不能与孩子朝夕相处,两个女儿小时经常认不出她。然而,她又有太多的不平凡:在患者心中,她是“好人”、“救命恩人”;在内蒙古大草原,她是“远方飞来的雄鹰”;1997年9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她获得了南丁格尔奖章。

 

关小瑛

 

  南丁格尔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她在上海仁济护校就读时听教师讲起的。这位“提灯护士”的故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50年来她义无反顾,从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到天津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天津第一中心医院顾问,一步一个脚印地苦干、实干,像一支红烛,在自己挚爱着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关小瑛,1928年1月出生于上海, 1950年毕业于上海仁济高级护士学校,1952年分配到天津市纺织管理局第一医院(即今天的第一中心医院),一干就是50多年。翻看着她捐赠给我们的她当年毕业时的照片,再对照着看看眼前的她,无情的岁月已把一个纯真少女变成了古稀老人。那一道道皱纹、一根根白发,真切地记录着一个个动人故事。

  1957年,天津站南货场发生了一起百余人化学中毒事件,重病人的症状是呼吸衰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抢救过程中需要采用铁肺辅助呼吸,但当时天津各医院都还没有用过这种器械。一中心医院也是刚刚购进了铁肺,还没有掌握它的性能,大家都不敢使用。为了抢救病人,关小瑛挺身而出,让医生先在她身上做试验,经试用确认铁肺性能良好后,再用于患者。就这样,医院用铁肺治愈了所有的危重病人,无一死亡。

  一年夏天,有一个因青霉素过敏严重剥脱性皮炎的农民住进了医院,病人全身溃烂,不能自己进食。关小瑛每天用棉球轻轻为患者擦拭全身的渗液和血水,再小心翼翼地涂上药膏,并用滴管一滴一滴地给病人喂水。每次做完护理,她已汗流颊背,累得直不起腰。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病人终于康复了!出院时他紧紧握着关小瑛的手眼含热泪地说:“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 

  1967年,关小瑛响应国家号召,丢下病重的老母,参加支边医疗队远赴内蒙,哪知这一去竟成了她们母女的最后诀别。当“老母故去”的噩耗传来时,她强忍住内心巨大的悲痛,为烧伤的幼童献血,不顾从车上摔下的伤痛,忘我地救护牧民……她出色的工作赢得了牧民的称赞和爱戴,称她是远方飞到大草原上的一只雄鹰。

  爱人一直在北京教书,每周末才回来一天,而关小瑛却经常因工作不能在家陪他。后来爱人调回来了,但没过三年却得了癌症。同事劝她放放工作,多照顾照顾爱人。她却怎么也放不下那些急需护理的重病人,就连爱人病情最重的时候也没请过一天假。临终前匆匆赶到时,丈夫只说了句“你要好好工作,照顾好孩子”,就撒手去了。说到这里,关小瑛潸然泪下。我们问她,您欠亲人这么多就不后悔吗?她却说:“作为一个护理工作者,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病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护理职业对我们的要求。”

  如今,身为天津市人大常委、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顾问、卫生部医院评审委员会委员的关小瑛,从更高更广的视野关注着护理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她还支持创办了《天津护理》杂志,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常年利用业余时间为各种护理杂志审稿,为护理事业发展和青年护士成长垫石铺路。

  她平凡而脚踏实地的工作,为世人解读了半个世纪的护理情缘。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