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队员与伤病员血脉相连——一卷珍藏的档案,
铭记天津医疗队抗美援朝感人故事

来源:保管部 时间:2020年11月03日
  • A+
  • A
  • A-


天津市志愿医疗队合影

 

 

救护委员会成立纪念章

  

  天津市档案馆保存的天津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档案,再现了那段“白衣做战袍,丹心图报国”的峥嵘岁月。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当我们打开档案,每一页案卷里面,都承载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记忆,每一段文字背后,都展现了值得我们永续传承、世代发扬的精神。


三天时间组成志愿医疗队

12位顶尖医学专家出任顾问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保家卫国,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英勇无畏,不断取得胜利,但伤员数量也在增加,前线迫切需要补充医务人员。195011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发出号召:组织抗美援朝志愿救护队,去为正在战斗的中朝军民服务。

  天津的医务工作者积极响应。118日,医务界开始酝酿组织医疗队上前线。19日,天津召开了医疗界知名人士座谈会,时任市委书记黄敬,市政府秘书长吴砚农出席,天津医疗界知名人士朱宪彝、俞霭峰、万福恩、张纪正、方先之、赵以成等45人参加了座谈会。著名脑外科专家万福恩当即表示报名参加医疗队,并被任命为医疗队队长。黄敬在座谈会上肯定了组织医疗队上前线是天津市医务界的伟大义举,是医务界的光荣,也是全天津市人民的光荣。


  座谈会在全市医务界掀起了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的热潮。仅三天时间,报名人数超过600余人,报名的场面震撼人心,有不少人写下决心书,以第三医院为例:外科总住院医师高志勋与爱人双双请战;外科主治医师张化新的爱人正值产期,得知丈夫报名参加医疗队,她表示希望丈夫在前线安心工作,不要惦记家里;护士李惠远怀孕八个月,也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请组织上答应她生下孩子之后就去参加战地服务。


  由于报名积极踊跃,仅仅过了三天,1122日,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就正式成立,由万福恩担任队长,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李盛礼任副队长,成员共77人(后有补充)。第一大队分为普外、胸外、骨外三个组,外科技术高超的雷爱德、张天惠、陈林堂三位医生分别任三个组组长。聘请了朱宪彝、张纪正、杨济时、方先之、虞颂庭等12位医学专家出任顾问,为了便于战地临时需要,还设了两个预备组。


  1124日下午2时,天津市各界代表、公私立医院代表、医疗队员家属共2500多人,在中国大戏院举行隆重的欢送大会。市委书记黄敬讲话,姜齐贤代表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全体指战员讲话。1126日,由天津派出的第一支医疗队──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出征,全市各界千余人到车站欢送,30多家药厂捐献了大量药品,由他们携往前线。124日到达工作地点黑龙江省洮南县(今属吉林省),125日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设立手术室,收治伤员。

 

医疗队员与伤病员结下深厚友谊

周总理赞扬他们是“三好医疗队”


  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先后共有五个大队,都在黑龙江省洮南县驻扎。第一大队到达洮南时正值冬季,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滴水成冰。参加过第一大队的医疗队员回忆:“病房的玻璃上结满冰霜,就像磨砂玻璃一样,从窗户根本看不到外面,病房门窗外的上方还挂着一条条冰凌。”为了不让伤员受冻,医疗队员们烧炉子,糊窗户,为伤员们做棉衣,还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制作医疗器械。伤员急需输血,队员们几乎都献过血,仅第二大队的队员就为伤员献血12620毫升。医疗队员与伤病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医疗队员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医学技术难题,做过开颅、开胸手术,取出弹头弹片,也做过接骨、接神经、整形、植皮、接下颚的手术。第一大队胸外科医生张天惠成功为一名生命垂危的伤员做了开胸手术,取出弹片,轰动了全体伤员及后方医院。骨科专家方先之作为顾问亲临一线,为伤员检查治伤,解决了不少医学难题。


  由天津医疗人员组成的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第三大队、第十五队、第十六队、第二十六队,分别于1951年、1953年、1953年、1954年赴朝。到达祖国边境线时,隔江而望,朝鲜战火纷飞,残垣断壁,满目疮痍,这一幕让他们深感唇亡齿寒,深刻认识到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更坚定了努力工作的决心。


  前线的医疗队员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困难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在各种严重战伤病人的抢救治疗中,细心检查、诊断,慎重考虑手术决定,力求减轻伤员痛苦,精心治疗护理;许多医护队员废寝忘食,工作繁忙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整夜不睡;不仅为志愿军战士医伤治病,还要做伤病员的思想工作。


  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五队的工作地点离敌军军团较近,常遇到敌机袭击,医疗队员们毫不惧怕。有一次,爆炸地点离他们仅有100米,当时十五队队长张化新、护士长张同舒和队员们正在手术室为伤员做手术,张化新对伤员说:“同志你放心,我绝不离开你!”直至手术顺利完成才撤离。十五队的刘振芳参加医疗队时身体就很虚弱,发烧39摄氏度仍冒雨爬山为伤员查伤,终因病情恶化,在19531013日病逝,年仅22岁。


  周恩来总理在去黑龙江前线视察归来途经天津时,高度赞扬了天津市志愿医疗队是一支“医疗技术好、服务态度好、医患关系和医德风尚好”的“三好医疗队”。


当时全市几乎所有医务人员

都积极报名奔赴前线


  医疗队奔赴前线的同时,19501223日,天津市公共卫生局、医务工作者工会、医务公会、新药商业公会和制药工业公会联合发起成立了天津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救护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朱宪彝、李允恪,万福恩为副主任委员,张纪正、刘璞、蔡公琪、潘其壎等16人为常务委员,方先之、赵以成、杜持礼等14人为委员会顾问。19511126日又增补李宝梁、赵孝博、施锡恩等14人为委员。


  救护委员会积极组织天津市医务工作者,以实际行动抗美援朝,制定了《天津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救护委员会组织简章草案》,明确了救护委员会负责动员、组织、团结与领导全市医务工作者参加战时医学技术学习及前后方医疗救护工作,负责医药卫生器材募集、购买、保管、包装、检定与供应等事项,领导督促协助各医药卫生单位对志愿医疗队队员的家属进行照顾,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救护委员会公开发表了《致各大城市医务工作者书》《致各界同胞书》,保证“战士们到哪里去,我们的医疗队就到哪里去,以期共同完成抗美援朝、卫国保家的光荣任务”。全市医务界行动起来,据档案资料记载,到19515月,报名奔赴前线的医务人员达4002人,其中国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报名达98%,私立医院达90%,私立诊所达70%


  为响应抗美援朝总会捐献“白求恩号救护飞机”的号召,救护委员会组织全市医务工作者捐款,共捐出262000多元(旧币),超过计划一倍以上。工人医院王华玲医师捐献了结婚戒指,第二结核病院一位炊事员捐献了自己保存多年的七块银元。


  档案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期间,天津市共组织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五个大队,救护队三个队,医疗工作队四个队,医疗服务队三个队,一个抗美援朝志愿医疗组,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四个队。医疗队的总人数为907人,其中医师533人,护理276人,技术30人,政工26人,勤杂42人。他们或奔赴朝鲜战场,或支援东北、华北各地后方医院,或留在天津参与救治伤员,帮助各地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开展临床教学,培养医护人员,圆满完成了任务。中央卫生部、红十字会、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多次通报奖励天津医疗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卫生部和驻地地方领导给天津医疗队送来锦旗和慰问品。以中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五队为例,他们在前线工作的19534月至8月期间,共收治伤病员28101人,转送伤病员21853人,治愈出院133人,荣立集体三等功。


                                                                                   (图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