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医疗队70年前从津出征——重温天津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档案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20年11月27日
  • A+
  • A
  • A-


  抗美援朝战情紧急,刻不容缓。70年前,在组建志愿医疗队通知下达后,天津医务工作者踊跃报名。三天后,首批志愿医疗队组建完毕,天津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从天津出发。


  战队集结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天津医务工作者纷纷要求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很快,在天津各大医疗单位掀起了赴朝救护人员报名的热潮,许多医学界专家、名医纷纷报名参加,三天内便超过了600人。


  11月22日,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成立,这支云集了当时医务界众多名医的队伍共有医务工作者81人,其中最年长的是当时已经50岁的队长万福恩,他曾率队赴沪参加过淞沪抗日战役的战地救护工作,“七七事变”后,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援总队第一大队队长,在西北战地服务四年。谈及再次率队赴战地救援,他说:“我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到了。”任副队长的是天津市总医院的李盛礼,他曾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后任前方总卫生部兵站医院二所医生、所长,太行军区五军分区卫生处长等职。任医疗队普外科组组长的是时任马大夫医院院长的雷爱德,在回忆此次医疗队报名的过程时,他感慨地说:“只要看看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力量就知道了。”第三医院外科总住院医师高志勋夫妻双双报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司堃范当时年仅21岁,还是河北省立医学院一名三年级的学生,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时,成绩优秀的她只差一科考试就能毕业了。面对战情,她毅然选择中断学业,报名出征。



  离津出征


  1950年11月24日下午2时许,天津市委书记、市长黄敬邀请全市各界代表在中国大戏院举行盛大欢送会,欢送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出征。大会汇集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全市各公私医院、志愿医疗队队员家属等2500余人。会上,代表医务界的朱宪彝医生指出:“此次医疗救护的工作与以往不同,是革命人道主义的表现。”代表工商界的李烛尘在志愿医疗队的同志们入场时“感动得几乎落了泪”。


  当时年仅19岁的天津市立第三医院的护士助理员沈英玲回忆:“我有幸被批准成为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成员。出发前,医疗队发给每个队员一件美式皮猴、一套棉衣裤、一双高筒军用大皮靴,个人自带被褥。当时我在医院宿舍使用的被褥很旧,也很单薄,需另做加厚的被褥,我当时没有买棉花买布的钱,家里也拿不出钱来,于是,我到本院化验室卖了300毫升的血,用这笔钱做了两床棉被、一床棉褥子。”


1-1 天津市抗美援朝第一批医疗队从天津站出发.jpg 

第一批医疗队从天津站出发


  1950年11月26日,是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出发的日子。这一天,全市各界代表1000余人到车站欢送,30多家药厂捐献了药品,由第一大队携往前线。站台上,队员们和家人依依不舍地拥抱、告别,他们带着家乡亲友殷切期盼及深深的眷恋,踏上了救死扶伤、为国效力的征途。


  救死扶伤


  经过一路奔波,志愿医疗队在1950年12月4日到达了目的地——设立在黑龙江省洮南县(后划归吉林省)的后方医院。这个后方医院由一座寺庙和一排排平房改造而成,条件简陋。来到这里的伤员在朝鲜的战地医院虽已经做过急症手术,但仍需进一步治疗。

 

1-2天津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全体同志到达驻地时合影.jpg

第一批医疗队到达驻地后合影


  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到达驻地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家热情很高。医生们以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建立起了会诊制度,增添了新疗法。胸外科组组长张天惠成功为一位生命垂危的伤员做了开胸手术,取出了弹片,轰动了后方医院。骨科专家方先之作为团队顾问亲临前线,加入到医师们的行列中,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护士们不仅要给伤病员换药,还承担着诸如给病人洗衣、拆被等职责之外的工作。负责后勤事务的同志们尽职尽责,有几位同志甚至在第一大队结束任务后选择留下来继续服务。


  后方医院中较好的房间都安排给了伤病员,医护人员中的50多名女同志全部挤在一间小房子的大土炕上,夜里翻身,要先喊“一二三!向左(向右)翻”,大家一起动作,才能翻过身来。胸外科组医师吴咸中回忆:“我需要乘火车提前一站,到专列上接收伤员。那时的条件很艰苦,抬运伤员往往使用的是百姓家的门板。”

 

1-3 1953年9月4日,抗美援朝国际医防十五队全体人员立功纪念照.jpg

图为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五队立功纪念照


  骨外科组医师张化新报名参加志愿医疗队的时候,与他同在第三医院工作的爱人赵梅正值产期,但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队伍。在后方医院,张化新以忘我的工作、精湛的医术,受到了志愿军战士爱戴。1950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随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凯旋回津后,于1953年再次报名参加了对朝医疗救护工作,终于实现了亲赴朝鲜开展战地救护的夙愿。在1953年2月到1954年3月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担任队长的张化新率领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五队的十位队员,在朝鲜的土地上随前线志愿军部队开展医疗救护工作。有一次,在手术过程中,张化新突遇敌机轮番轰炸,但他坚持做完整场手术才随伤员一起撤离,危急时刻,他安慰伤员道:“同志,你放心,我绝不离开你。”因为在朝鲜医疗救治工作中的突出成绩,张化新所在的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五队荣立集体三等功,为天津人民赢得了荣誉。


  红心永存


  据档案记载,在天津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之后,1950年至1953年间,从天津陆续派出的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救护队等达19支之多,医护人员总人数为907人。在这些队员中,像张化新这样完成任务后又再次报名参与赴朝医疗救援的人不在少数:以第一大队为例,胸外科组医师卢倜章后参加了国际医防服务队第十六队并任大队长,率队再战;骨外科组内科主治医师张英福后参加了国际医防服务队;顾问张纪正、虞颂庭后出任志愿医疗第二大队队长;顾问施锡恩后出任志愿医疗第三大队队长,率队出征……他们带着对当地情况的熟悉和战地救护的经验重返“战场”,坚守医者治病救人的信念,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和一腔热血,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承诺。


  天津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是天津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在他们身后是千千万万天津人民的支持和期望。重读档案,仿佛又看到这些白衣战士奋勇上前、救死扶伤的身影,亦如今天为抗疫征战的医者。70年过去了,白衣依旧,红心永存。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