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宝藏》铸行始末

文∕藏  王宗发

        在中国历史上,西藏地区向无造币技术,一直以银两作为交易方式。在明末清初时为交易方便,西藏当局和居住在现今尼泊尔境内的廓尔喀人达成协议,由他们的巴德冈、帕埃及加德满都等三个土邦,为藏地铸造银币。
        虽然方便了交易,但铸币权被他人垄断我方没有主权,无法控制钱币的成色。渐渐的廓尔喀人便在铸币中掺杂使假,其含银量大减。到清乾隆年间其银币成色已减到银铜各半的程度,连现代尼泊尔的史学家都把那时期的钱币称之为“合成币”。
        银币的成色不足引起藏民的不满和拒收,从而引发争端以至刀兵相见。廓尔喀人曾于乾隆五十三年和五十六年两次入侵西藏,烧杀抢掠。武力的侵犯和经济的渗透引起清政府的高度重视,乾隆皇帝两次派大将福康安进藏平定战乱。驱逐入侵者之后,乾隆皇帝诏令禁止廓尔喀钱币在西藏流通。据《高宗皇帝实录》载:“我国家中处一统,同轨同文,官铸制钱,通行无滞,区区藏地,何以用外藩货币。”
        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清政府颁行《钦定西藏章程》。为维护藏民权益,彻底整顿西藏货币制度,铸造统一钱币,禁止廓尔喀钱在西藏流通。又考虑西藏地区不产铜,外地运输又不方便,遂准许西藏铸造银币。不久,福康安呈上印模,正面为“乾隆宝藏”四个字,背面是“宝藏”二字,俱用藏文,乾隆帝看了认为不合“同文规制”,发回重制。
        《章程-钱法》详细列出新铸官钱的式样,成色及标准。新铸银钱,正面铸汉字“乾隆宝藏”四字,背面用藏文铸“唐古忒乾隆宝藏”,边廓铸年份,内中方框无孔。重量分一钱五分、一钱、五分等三种,由驻藏大臣监铸,使用一色纹银,不准掺杂使假。这种宝藏制度一直延续至清末。
        后来,又续铸了“嘉庆宝藏”“道光宝藏”“宣统宝藏”等系列宝藏银币。宝藏制度的确立,抵制了外来的经济渗透,稳定了西藏的货币流通,同时也维护了藏民的权益。不但如此,“乾隆宝藏”银币还是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最早的银铸币之一。


来源:《民间收藏》
201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