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与狮子林大街

 
文/图 高 伟


 
 
    提起狮子林,人们马上会想到苏州的四大名园。狮子林原为苏州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苏州的四大名园之一。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众弟子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以便禅师在苏州安居。园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菩提正宗寺”、“圣恩寺”。
    狮子林以假山群著称,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气势磅礴,以“透、漏、瘦、皱”的太湖石推叠的假山,玲珑俊秀,洞壑盘旋。千姿百态的太湖石,多数像雄狮形,有怒吼的,有憨睡的,有嬉戏打闹的,或躺或立,或大或小,或肥或瘦,大大小小有数百头之多。也有像鼋的,像鱼的,像鸟的,像十二生肖的,把人看得眼花缭乱,人们遂将此处称为狮子林。其实这并不是“狮子林”得名的主要原因,因为当年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这才取佛经中“狮子吼”之意,取名“狮子林”。
    无独有偶,在兵荒马乱的明朝末年,有位来自江浙一带的游方僧沿运河北上,行至北运河东大弯的拐弯处,被这里的绮旎风光所吸引,遂弃舟登岸,在大堤的下边搭建了一座小庙,也起名叫“狮子林”,这位僧人是否来自“菩提正宗寺”抑或“狮子岩”,因历史上“卫志”的失落,而无从考证,总之,一座名叫“狮子林”的寺庙确实在北运河边诞生了。随后的岁月,一批批来此种菜、做生意的人,相继落户寺庙周围形成村落,遂以狮子林为号,给村庄命名,叫做“狮子林村”。在清道光保甲图上,已明确标出了狮子林村的坐落位置。狮子林村与水梯子隔河相望,其西北部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叫金家窑村,狮子林村是河东一带去北大关、估衣街的重要通道,河东一带的百姓从水梯子旁的小木桥过河,穿过狮子林村,沿着北运河大堤经望海楼到大胡同,不过这条路不太好走,大堤上被洪水冲刷凹凸不平,有些地方还泥泞不堪,还要绕过三岔口北岸的望海楼、崇禧观、望海寺、药王庙等古建寺庙,方可到达大胡同一带。后来淮军在三岔口重修水师营炮台,并征用狮子林村的大部分土地盖淮军的北大营,自此,狮子林庙和狮子林村才被淮军的营垒所湮灭,但狮子林的地名却流传下来,并保留到现代。
    1917年,天津发了一次大洪水,事后,社会贤达纷纷提议,要求把北运河的东大弯裁掉,以利河水下泄。1918年海河工程局启动第五次“海河裁弯取直工程”,把北运河的东大弯全部裁掉,从金钢桥下开挖一条笔直的河道直达三岔河口。用挖出的土回填原东大弯的部分河道,从水梯子到三岔口这段的河道填埋成道,为纪念当年的狮子林村,起名叫狮子林大街,同时把南运河单街子大弯裁掉,把三岔口到单街子的河道回填成道,称老铁桥大街。从归贾胡同弯道处另挖一段河道,在金钢桥的上游处接通北运河,即现在的新三岔口位置,从此,奠定了海河走向的新格局。
    最初的狮子林大街窄小弯曲,河道填埋后,人们纷纷到道路两侧来建房修巷。狮子林桥的修建,为狮子林大街两侧的建设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54年,市政府在狮子林大街西口,位于原三岔口处修建了一座狮子林桥,打开了河北区与南开区、红桥区的重要通道,并接顺拓宽了水梯子大街,直至金钟河大街。随后1964年和1975年的两次拓宽改造,使狮子林大街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通衢大道。
    如今,人们按图索骥去寻找当年的狮子林庙已不可能,只有对着街旁高端的商务卖场和雄伟的居民小区默默地凭吊,去感叹世事的变迁和历史的变幻。
来源:《民间收藏》
201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