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窑比国发电厂

 
文\高 伟



 
        电力是以电能作为动力的能源,在19世纪70 年代被人类发明并开始应用。电力的发明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成为人类历史自蒸汽机发明以来,世界发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从电力应用开始,科技就广泛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电力在欧洲各国开始广泛应用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封建愚昧的满清王朝,闭关自守的统治者根本不了解世界的变化。天津开埠后,人们才知道有一种明亮的灯是不用油点的。
        天津最早亮起电灯的地方是海光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了接待主持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環参观考察天津机器局(西局),李鸿章特意责成盛宣怀花重金在国外购进一台发电机,从上海请来两名电灯匠(电工),把海光寺里外用电灯装饰起来,据醇亲王日记载:“汽灯尚属可观,灯光色淡,明如白昼,一灯之光可照一里之遥。局内、海光寺内共计汽灯十余个,以铁丝系在灯上,后通后厂机器,机器一动,火从机器过来,各灯自有火光。灯内亦无灯芯,并无油物,殊属千古之奇。”醇亲王大为惊奇,也理会了李鸿章的良苦用心。电灯不仅照亮了海光寺内外,更重要的是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打开了天窗,这一切,早已被历史所证实。
        海光寺使用电灯的记录比《天津市电力工业志》记载的时间提早了二年。据《天津市电力工业志》记载,早在1888年,天津德国世昌洋行就装设了一台小型直流原动力发电机,除供自己照明外,还向邻近的荷兰领事馆提供1000烛光的照明用电(耗电约1千瓦)。这是天津最早记录的电能使用。1891年,开平矿务局为建塘沽煤栈码头,在塘沽郭庄大街购买了229亩的地,建造公事房、库房、宿舍、电灯房、澡堂、职工学校等451间,均装有电灯,电灯房中的直流发电机约4千瓦。1894年,李鸿章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厂装设两台共47.5千瓦的直流发电机,供本厂照明使用。1902年,法国公议局在今海河右岸解放桥附近建立了一家直流发电厂,所发电除了公议局自用外,还在法租界内开展以照明为主的供电业务。这表明,电力使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席卷中国各地。
        1904年,比利时商人海礼、比利时领事嘎斯德与北洋大臣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蔡绍基、王仁宝等在天津签约,由比利时通用银行财团取得在津经营电车电灯专营权,经营期限50年。经北洋政府批准,天津比商电车电灯公司正式成立。同年,在河北金家窑建设比国发电厂,并约定50年期满后,发电厂无偿交还中方。北洋政府限定其供电范围以鼓楼为中心,半径6华里。这样,天津老城的城厢基本都在供电范围。发电厂选址在金家窑,是看到了这里三面环水,最近处距离北运河弯道不过百米,取水十分方便。该发电厂当时安装了2台1500千瓦的汽轮交流发电机组,频率为50赫兹。这是天津电力史上的第一台交流发电机组。同时还安装了2台900千瓦的回转变流机,可为全城电车提供直流电源。到1934年装机容量达2.04万千瓦,金家窑发电厂成为中国首次以交流供电,并以变流机供电车直流用电的发电厂。
        提起比国发电厂,金家窑一带的百姓是爱恨交加。从发电厂大烟筒里冒出的滚滚浓烟携带着大量的粉尘,散落在大街、胡同和各家的窗台上,在院子里做饭不小心就会洒落一片煤灰。人们长年不敢开窗,不能晾晒衣被,鼻子眼儿里总是黑色的。然而,这里的百姓生活又离不开发电厂,1937年,日本人对天津的大轰炸,发电厂的厂房顶上画上了比国的国旗,周边的百姓因此免受了炸弹的袭击。发电厂每天倒掉的炉灰中有不少没燃尽的煤核儿,许多孩子检来卖给烧饼铺、豆腐房,换钱贴补家用。因此形成了一片以此为生的人群和一条“小铁道胡同”。还有的人从大街和胡同里扫起洒落的煤灰,抟成煤饼子,冬日取暖。
        1949年天津解放后,金家窑发电厂改成天津第三发电厂,改进了燃煤锅炉,减少了粉尘的排放。如今,随着天津大规模的“平改”工程,发电厂被拆除,金家窑地区的百姓彻底摆脱了黑尘漫天的日子。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金家窑已成为津门高档的居住地区。

来源:《民间收藏》
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