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宗发
由我国名著《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改编的昆曲《十五贯》,被搬上银幕后,立时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剧目。它不仅是京剧、昆曲的经典剧目,也是全国多种地方戏的保留剧目。《十五贯》说的是明代的一个传奇故事:屠夫尤葫芦无本钱经营,从亲戚处借来十五贯铜钱。因戏言继女苏戌娟的卖身钱,苏女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赌徒娄阿鼠赌输路过尤家,入内行窃,偷走十五贯钱,用斧子将尤杀死。外乡人熊友兰为主人收债到苏州,身背十五贯铜钱,路遇苏女迷路同行,被众人误认为凶手。糊涂知县不问青红皂白,将两人判成死罪。后苏州太守况钟监斩此案,在复查中发现罪证不实,决意为民请命,以官职担保,求得重审。为寻求真相,况亲临案发现场,他假扮算命先生引娄阿鼠上钩,探知真相,缉得正凶,冤案得申。后来该剧又被拍成电视剧,更为国人所喜爱。
笔者研究钱币多年,对《十五贯》的剧情虽多有感动,但,我更注意的是贯穿全剧剧情的那十五贯铜钱。
我国古代一直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自唐朝以来,铜钱每枚自重为一钱(约3.7克)。为便于携带和计算,每一千枚铜钱串成一串,唐朝称为“缗”,宋至明称为“贯”,清代称为“吊”。
据《明史·食货志》载:“生铜一斤,铸小钱百六十。”这说明明代铜钱每枚也是一钱重。按此重量计算,一贯铜钱应重六斤三两左右,十五贯铜钱应重九十五斤左右。又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介绍,明代衡制每斤重量在580克至660克之间,按平均值每斤约为600克左右计算,当时的十五贯铜钱应为现代的一百二十多斤。这样的重量被剧中人背来背去,是不是有悖常理,过于沉重?
笔者曾在资料中偶见一帧背负七贯铜钱的单人照片,照片说明称,此人所背铜钱仅为七吊(七贯),从其表情来看已不堪重负了。十五贯钱要比它多一倍还多,所以不管从重量还是体积来说,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无法背着十五贯铜钱到处跑的,何况长途索债的熊友兰,这不能不说是剧作者的一个疏忽。
实际上在明代,主要流通货币不是铜钱而是纸钞,即“大明宝钞”。据《明史·食货志》载:“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帝乃设宝钞提案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以桑皮为料制纸,宝钞高一尺,广六寸……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同时又关停了铸钱局,以大明宝钞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因此,笔者认为剧中所称 “十五贯”钱不应是铜制钱,应是十五张大明宝钞,带在身上,不影响出行和奔跑。是否合理,还望方家指教。
来源:《民间收藏》
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