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坐具源于佛教的传入

 
文/图 李 英


 
 
    前不久,一则汉代玉石桌凳被高价拍卖的消息,引起网上大哗,人们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专家和造假者。不明真相的人们莫名其妙,汉代有玉石桌凳吗?
    石凳是一种坐具,是指国人采用坐姿休息时,置于臀部下支撑身体的工具。在两晋以前,我们的先人一直处于席地而坐时代,那时人们劳作之余,坐下休息或大家相互交流,是坐在地下铺就的芦席上,故称席地而坐。
    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人们从佛经上和佛像的雕塑上发现了菩萨垂足而作的坐姿,从而也知道了西域的坐具“胡床”。从现存的敦煌壁画和佛经的典籍中,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菩萨的坐姿像。
唐至五代时期,人们经历了从席地而坐到跪坐到垂足坐的大变革,坐姿也有了“官”、“民”之分。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趺坐以及后来出现的垂足坐推动了坐具由席、垫向低足坐具的发展,唐宋以后,高足坐具渐发展为坐具的主流。至宋代,人们在胡床的座屉上加上靠背,才出现造型新颖的交椅和靠背椅。
    有关宋代交椅的形式,陈增弼先生在《太师椅考》一文中进行了高度概括,并将其分成四种形式:直形搭脑、横向靠背式,如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药铺柜前有这种交椅;直形搭脑、竖向靠背式,见宋萧照《中兴祯应图》,后元明清一直沿用;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又称“栲栳圈”(栲栳为一种用柳条或藤条编制圆形筐篮),搭脑为圆形,宋画《蕉荫击球图》中有这种交椅,为我国古代木匠的一大创造。圆形搭脑、竖向靠背式、附加荷叶形托首,搭脑形成圆形的椅圈,上有带柄木质荷叶托首扶手。交椅自宋代出现后,一直是上层社会使用的家具。据悉,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侍从随身替他扛着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久而久之,交椅成了权力的象征。中国人在形容一个人的地位时常说坐第几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坐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足的官帽椅、太师椅,及绣墩走入寻常百姓家,正式确立为中式家具的一大系列。那些臆造出汉代石凳石桌的人们,连中国历史都不去翻一翻,不学无术的嘴脸散发着铜臭之气。
    明清以后,各种形制的扶手椅得到普及,明代的扶手椅通常泛指四出头和南官帽椅以及厚重、华丽、镶嵌的太师椅。到了清代晚期,太师椅的制作越来越繁琐,单纯地追求“新颖”、装饰繁复、雕刻镶嵌,造型出现了不伦不类、融东西方艺术特征、繁琐累赘的风格。如今,人们更是借鉴了欧式家具的华丽精巧,设计出了新的座椅系列,虽然没有明式圈椅的造型简练,却从形制上丰富了家具的种类。
    从佛教艺术中得到启发,至今两千余年,国人的坐具转了一个大圈,但,没有回到起点,而是沿着螺旋上升了一个空间。
来源:《民间收藏》
201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