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姓氏名片”收藏

文∕藏   刘庚

        名片是现代人相互交往的一种工具,因其记录了名片主人的姓氏名讳、官衔职务等重要信息,因而具有唯一性。许多钟情于“姓氏收藏”的收藏家们,几乎都把名片的收藏当做重要的收藏项目之一。在我的收藏生涯中,用名片上的姓氏组合成百家姓,是我重要的藏项之一。纵观全国的名片收藏,许多人是按照名片的版式、字体、材料、纸质、刷色等专题来收集,还有人专门收集各类名人名片或名人签名的名片。我收藏名片只为了姓氏的收集,因此无论材质、规格,只要姓氏独特,我一律照单全收。
        名片古时又称“谒”或“名刺”。名片最早使用,始于封建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封了各路诸侯王。咸阳成了全国的中心,各路诸侯王每隔一定时间就要进京述职,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相互走动联络感情,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给被拜访者见面的介绍文书,这就是早期的“名片”,在西汉史籍中称为“谒”。《释名•释书契》载:“谒,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东汉时,谒又叫名刺,据《后汉书》载,祢衡曾身怀名刺求见于人。在挖掘的汉墓中发现,这种谒或名刺,系木简,长22.5厘米,宽7厘米。上有执名刺者名字,还有籍贯,与今名片大抵相似。
        至唐代,木简名刺改为名纸。唐代长安新科进士以红笺名纸互换,以便交流。晚唐又唤作门状、门启,都是自报家门的一种联络方式。宋代的名纸还留有主人的手迹,类似今天的贺年片。元代易名刺为“拜帖”,明清时又称“名帖”、“片子”。内容也有改进,除自报姓名、籍贯,还书写了官职。
         在现代商务交际中,印制精美的名片更是把名片的各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为了彰显主人的个性,许多人还把名片印上自己的头像或作品,使小小的名片更具收藏价值。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旧百家姓503种姓氏我已集齐了421种,尚缺少72种,旧百家姓以外的姓氏也已集到400余种,总数达到840多种。外国姓氏(日、朝、蒙)十多种,旧百家姓中缺少的大多是复姓,如“闻人”、“东方”、“拓拔”、“钟离”、“东郭”、“澹台”、“仉督”、“南宫”等等,我还需加倍努力,在有生之年把百家姓集齐。
        在这一藏项上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为此也投入不少的财力。比如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姓氏信息,我都要给人家寄上一封措辞热情的信,索要名片。信中附上回信邮资和打印的姓氏资料,每封信的成本要3元多钱,每批寄出50封信,有两三封回复就很不错了,其它的信件均石沉大海。还有的时候,获得一稀缺姓氏,但人家从没有印过名片,无奈之下,征得人家同意,我自费给人家印一盒名片,只留下二三张收藏而已。虽然投入较多,我仍乐此不疲。小小名片,体现了大文化,真正能读懂这部大文化的人,亦乐在其中!

 


来源:《民间收藏》
201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