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临渤海
  • 北依燕山
  • 九河下梢天津卫
  • 近代百年看天津
  • 天津鼓楼
  • 城市风光

西青区概况

来源: 时间:2017年12月22日
  • A+
  • A
  • A-

  天津市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东与红桥、南开、河西三区接壤,东南与津南区毗邻,西与武清区、河北省霸州市为临,西南隔独流减河与静海县相望,南与大港区相连,北依子牙河与北辰区为界。南北长约50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土地面积570.8平方公里。

  西青区境域北宋时期为宋、辽交界,明代分属河间府静海县和顺天府武清县,清代属天津府天津、静海两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属直隶省天津、静海二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隶属河北省天津、静海二县。 1952年,所属天津县境域划归天津市管辖,静海县隶属不变,境内分属两县不变。1953年,建立津西郊区,1955年6月改称津西郊区为西郊区,1992年3月更名为西青区至今。截至2008年,西青区行政区划为下辖7镇2街,所辖村委会160个,居民委员会52个。全区总人口34万,少数民族36个,人口3049人。

  西青区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前沿的环渤海经济圈内,依属天津,毗邻北京,交通便捷,地势优越,受大都市市场拉动和较强的经济技术辐射影响,为典型的城郊经济区。历史上,西青区的经济、社会诸方面在城乡对立或分割的二元结构下,产业单一,经济沉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青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农业方面,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郊区农业要以副食品生产为主的方针”,大规模地调整了产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原则,相继建成菜、鱼、果、肉四大副食基地。在种植业上,西青区发掘传统优势,努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积极发展花卉种植业。其中,中北镇投资1000万元建立1万平方米花卉智能温室和交易大厅,扩建200亩设施化花卉种植基地,带动全区花卉种植面积2600亩,年经营收入近亿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和交易基地。近年来,西青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品牌农业。先后建立起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杨柳青菜博园,使观光休闲农业成为城郊田野上的新亮点和全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西青区农村工业的全面发展肇始与80年代中后期,按照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城乡结合,整体推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部署,大力发展乡镇工业,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素质明显提高。汽车、纺织、医药、食品等行业大量注入资金,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成套设备生产线,装备水平开始跨入国际先进行列。90年代中后期,西青区逐步推进、大面积地开展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对小、微、亏企业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和租赁、拍卖等形式的改革,对乡镇集体企业逐步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集团抓住机遇,对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进行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同时,个体、私营企业也的到较快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资本结构多元化的的局面已基本形成。近年来,西青区着力于产业结构调整,树立工业强区的思想,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产业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走上了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已形成集群化、专业化发展模式。2008年,实现内资到位额104亿元,外资到位额4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市区县前列。

  在加快产业调整,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的同时,西青区还注重采取措施,加强环境、城镇建设。不断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打造生态宜居的新西青。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区、生态区和园林区工作,全区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全区9个街镇全部成为市级以上卫生镇, 110个村成为市级卫生村,其中杨柳青镇成为国家卫生镇,辛口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李庄子等5个村成为市级文明生态村。加快津静公路、津同公路、南运河、津港运河等“五路五河”的全面绿化改造,实现了路宽水情两岸绿的城建新脉络。增强规划意识,城市化进程一日千里。积极推进以西青新城和大寺、辛口和张家窝三个中心镇为重点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新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个层次紧密关联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已成为西青区委、区政府执政的核心理念,特别注重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改善民计民生工作,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上来。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全区三级终身办学网络日趋完善。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建立了区、街镇、村三级就业培训推荐体系,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与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格局。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低保制度,调高城镇低保标准,实现了应保尽保。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卫生保健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先后启动合作医疗第一、第二、第三参合周期,农民个人单次报销最高达51500元。至2008年,人均报销额、平均报销比例、资金使用率均为全市第一。

  今日西青,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社会生活,早已是今非昔比,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西青区伴随着国家逐步振兴、发展的伟大历程,已建成政治昌明,经济强劲,文化多彩,社会和谐的津西重地。如今,西青正在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空前上升的经济新浪潮,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改革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全国前列的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