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育新人 青蓝同心共成长
——西青区档案馆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打造“青蓝师承”品牌

来源:西青区档案馆 时间:2024年10月25日
  • A+
  • A
  • A-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西青区档案馆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打造“青蓝师承”品牌,着力发挥区档案方志资深专家学者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打造高水平档案方志人才队伍。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区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办工作时提出的“五个坚持”重要要求,强化为党管档的职责使命,增强档案干部的责任感、荣誉感,创新性开展“五个一”凝心铸魂系列活动,将强化教育引导、推动作风养成、从严管理监督和自我约束贯通起来谋划。针对馆干部队伍专业人才少、青黄不接的问题,制定“青蓝师承”品牌活动方案及年度推进计划,细化目标任务,完善工作举措,形成“123”工作模式,即设立一个“兰台大讲堂”,完成两项工作任务(开展档案方志业务调查和绘制需求地图),执行三项工作机制(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同时,为打造一支有朝气、有担当、有战斗力的档案方志干部队伍,推行“1+N”导师帮带制度,组建“银龄”“青蓝”“外脑”传帮带成长导师团,充分考虑干部职工个性特长、能力素质、工作岗位等因素,采取双向选择、组织指定等方法,为青年干部职工配备9名成长导师。以老带新、以老帮新、以熟带生,确保每一名年轻干部都能进行挂钩联系、接受指导。


二是注重教育培训,干部素养全面提高。聚焦抓党建、抓服务、抓发展的主责,实施“理论教育全覆盖+专业能力精培训”,推动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双过硬”,通过集中学习、谈心谈话、交流研讨等形式,常态化与干部职工交流思想,全面掌握了解干部思想动态和工作思路,激励担当作为。结合区档案馆“干部人人上讲台”活动,邀请退休同志、文史老师、行业专家等围绕志鉴编修、视频拍摄、接待讲解等为全馆干部职工集中授课6次。同时,以品牌创建为契机,在馆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组师徒根据自身研究领域及业务特点分别确定了研究方向,涵盖了运河文化抢救挖掘保护利用、西青地域文化、新时代档案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杨柳青年画传统文化内涵等内容。围绕选题内容,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服务40人次,形成9篇高质量调研报告,其中《杨柳青曾为内河航运的重要节点》入选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运河文化与城市发展”分论坛选集。


三是注重传带培养,干事动能全面激活。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青”叩家门等活动,把践行群众路线作为干部的基本功,在回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练好“铁脚板”。师徒结对,深入西青区同仁堂、正达蜂业、至美斋食品等老字号企业,指导企业做好档案规范管理,帮助企业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师徒齐议,针对群众档案服务需求,不断创新查档方式,简化查档手续,提供预约查档、工作日延时查档、节假日预约查档和“异地查档、跨馆出证”等服务;师徒同思,共同谋划档案工作转型升级,建立了疫情防控、主题教育、东淀蓄滞洪区、民生档案等专题数据库,截至目前,已形成电子档案170.8万余件,应数字化率达100%,进一步提升了档案利用水平和能力,真正用实际行动激活“雏雁队伍”这支关键力量,让“雏雁”以实干实绩接好“接力棒”,做好“接班人”,形成“起跑即奔跑”的干事创业氛围。


四是注重融合推进,档案发展全面升级。在推进品牌建设的同时,把推进档案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档案方志工作再添新动力。丰富馆藏资源,围绕西青区中心工作,开展红色档案、非遗档案、疫情防控档案等内容资料的征集工作。加大对赶大营、杨柳青年画、大运河文化、精武文化等档案资料的挖掘。对京津冀35位杨柳青木版年画老画师及60多位杨柳青人赶大营后代进行了口述录像,抢救性拍摄濒临失传的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船工号子。助力以档兴文,围绕西青区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编撰出版了《寻根大运河》丛书、《运河明珠》、《赶大营记忆》、《赶大营资料长编》等书籍。充分发挥档案方志在记录历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杨柳青镇志》入选第六批中国名镇志,启动“村村建档修志工程”,在全区162个村同时开展村级建档升级和村志的编修工作,实现全区三级志书全覆盖,让村志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坚持“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管理智能化”思路,建成集收、管、存、用于一体的西青区数字档案馆系统,成功创建国家级数字档案馆。


一份聘书,一声“老师”,体现的是责任和担当,更是接续和传承。西青区档案馆将持续做实、做深“‘青蓝师承’师徒结对 ”品牌,以初心致敬匠心,以行动践行师承,提升“善为”之能,细化“善作”之功,确保“善成”之效,绘就西青兰台新篇章。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