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口的历史

来源:天津档案馆 时间:2007年03月01日
  • A+
  • A
  • A-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第一个亿吨大港,每年都有大量的物资和旅客进出国门,在我国对外经贸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天津的港口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东汉末年,曹操在华北平原上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渠等,形成了以海河为中心的内河航运网。隋朝开凿大运河,连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使天津地区航运由区域性转为全国性,为天津港日后成为中国北方水陆交通枢纽奠定了基础。
  
  天津地区最早形成的海港是唐代刘家台。
  
  天津地区最早形成的海港是唐代的刘家台(今军粮城),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入海处,是当时向幽燕转运粮饷的必经之路,称为“三会海口”。江南漕运来的军粮,都要在此装仓转运。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诗句云:“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转粟帛,泛海凌蓬莱。”唐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发兵征辽时,大批军粮曾贮于此,军粮城也由此得名。三会海口具有泊船、装卸、仓储、中转等功能,每年转运量50万石以上。
  
  宋朝隔界河(相当今大清河及海河一线)与辽对峙百余年,频仍的战争使三会海口失去了南北转运的功能。北宋庆历八年(1048),黄河北迁夺界河入海,海岸线逐渐东移,军粮城作为海港的历史也随之结束。
  
  直沽是金元明清时期转运漕粮为主的内河港。
  
  直沽(三岔口至今大直沽)一带是金元明清时期转运漕粮为主的内河港。700多年间,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一直是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以及戍守军卒的衣食住行用,尤其是粮、盐等都要从全国各地征集筹运。当时,位于潞水(相当今北运河)、御河(相当今南运河)及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一带便成了金朝以及后来元、明、清王朝的交通要冲和畿辅重地,直沽逐步取代三会海口,此为天津港区重心第一次迁徙。
  
  元代的直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漕运兴盛时期。到明成祖朱棣迁都燕京之后,由于京城和北部边防军饷需要量增多,南粮北运更加频繁,使直沽的漕粮运输又有了新的发展。嘉靖七年(1528)修复通惠河,京杭大运河全线疏通,明王朝正式罢海运改里河运输,并成立了专门运粮部队——运军。每年在直沽转运漕粮400万石左右。明代直沽港区的发展促进了天津城区的形成。直沽港区作为中国北方传统内河港口,其战略地位和交通枢纽作用一直延续到近代。
  
  塘沽兴建码头使天津内河港区逐渐向深水域延展。
  
  紫竹林原为一村落,位于天津城东南马家口海河西岸,对岸的大直沽是清代大型漕船、商船停泊之地,也是各类船舶从海上进入三岔口港区的必经之路,这里沟渠纵横,河宽水深,具有修筑码头、仓库,发展港口的优越条件。
  
  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国纷纷沿河设立租界,并修建石块和木桩结构的简易码头。其中英租界内有码头5处,总长1090英尺,法租界内有码头一处,长90英尺。这是外国在天津最早修筑的码头,俗称“紫竹林租界码头”。与此同时,各国还纷纷在海河入海的塘沽兴建码头,使天津内河港区逐渐向深水域延展。
  
  日本为加紧侵略掠夺 最早规划修筑塘沽新港。
  
  随着紫竹林码头和塘沽码头的扩建,各国进出港口的船舶、吨位和贸易值迅速增多,1902年到港船829艘,计82.4万船吨,进出口贸易值89478464海关两。另据海关报告,自1900至1931年天津外贸总值平均占全国贸易总额10%以上,港口贸易数值和进出口轮船吨位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由转口贸易为主逐渐转为直接贸易,成为全国第二大港。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港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兵站和军需转运基地。侵略者掠夺的煤、铁、钒土、盐、棉、粮等各种资源,除满足当地军需外,其余大量运给日本及其他战场,天津的内河港口已不敷运输需要,急需在华北修筑一个海港。1938年日本内务省曾派人在河北沿海地区实地勘察,制定了“北支那新港计划案”,以塘沽位置居中、背靠津城、交通方便之优势,力主在海河口北岸距离海岸线5公里的海面处修筑新港。1940年10月25日,塘沽新港正式开建。
  
  国民党将塘沽变成“死港”,解放后新港迎来新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国第三军团从大沽口登陆,“协助”国民党政府抢先占据塘沽新港以及紫竹林和塘沽码头。国民党政府为扩大港口通过能力,对原日本筑港工程进行了维护性建设,又制定了筑港三年计划,但实际上只搞了一些零星工程的整修。此后因航道淤积严重,轮船不能进出,新港渐成“死港”。
  
  1949年1月塘沽解放,塘沽新港工程局组织力量抢修港务设施,迅速恢复了港口生产。1950年9月,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天津区港务局,是政企合一的管理机构。为了更好地发挥港口枢纽作用,1951年8月,政务院决定修建塘沽新港,成立了以交通部长章伯钧为主任委员的“塘沽建港委会”。9月新港工程全面开工,次年10月一期工程告竣。1952年10月17日,塘沽新港举行了开港典礼,万吨级轮船“长春号”、“北光号”、“海安号”等驶靠码头装卸,塘沽港迎来新生。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塘沽新港进行了视察。
  
  来源: 北方网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