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档案修复中的作用
张树梅 崔晓伟 马秀艳
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极性分子,具有较强的溶解力。在档案修复工作中,水既是淀粉胶料的溶剂,也是档案纸张上各种可溶物质的溶剂、纸张纤维的润胀剂、增塑剂,还是档案纸张与托纸之间的润滑剂,它既可以增强档案纸张的耐久性,也可以使档案水解,失去强度。因此,了解水的成份、作用,正确地应用水,在档案修复工作中尤为重要。
一、 水去污、去酸
水去污、去酸是水溶剂溶解污斑和酸性物质的过程。首先检查字迹的耐水性能及宇迹是否需要加固并处理后,将破损档案字迹朝下平铺在裱糊台上,用排笔刷将70oC左右的清水轻轻刷在档案上面,待水浸入纸张之后,浸泡片刻,用卷成卷的干毛巾滚式挤压档案,用力要轻(一般纸张被水浸泡后,其强度仅为30%左右)。把水挤压出去即可,不必撤得大干。然后把毛巾洗净拧干,卷成卷待用。这种方式反复多次,直至洗净或再也无法洗净为止。如需托纸加固可直接刷浆复纸,不需托纸加固可把档案夹入吸水纸中压实吸干。
档案在浸泡和清洗过程中,由于相似相溶原则、水对纸页中的灰尘微粒、汗渍污物、霉菌、有机酸及造纸生产过程中留下来的残余明矾、漂白剂等,必然产生溶解作用,溶解物不同程度地被带走,清除了纸内的污物及游离酸。随着干燥过程中水分蒸发,纸的纤维之间会产生收缩,使单根纤维彼此靠拢,纤维表面游离氢氧基之间的作用逐渐增强,直至重新生成氢键,这就是氢键结合的原理。这种方法可适当地重新建立起纸张中纤维素分子间断裂的氢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水起到了去污、去酸、修复断裂纤维的作用。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1、水温不宜过高;2、时间不宜过长;3、用力不宜过重。
二、水揭档案砖
在揭档案砖时,用水浸泡或蒸气熏,使纸张中的粘合剂产生溶解,失去或降低粘性。在这项工作中要注意水的温度和浸泡时间。档案砖的机械强度一般都很低,纸张中含有大量的酸、酶。酸、酶与水、温度结合,形成加速纤维素水解的四大要素。当水温在10oC以上,每升高10 oC,纤维素水解反应速度加快1?倍。在浸泡或熏蒸时要注意观察,待粘合剂溶解后,即停止浸泡或熏蒸。
三、撤水方法
修裱档案,一般来说有两种撤水方式效果较好棗压干和上墙。采用什么样的撤水方式要根据修裱情况不同而选择。对于补缺、溜口、接后背、挖补等,需经闷水、撤湿挤压、倒干,使其平整。托裱的档案可上墙干燥,上墙可分为多张上墙和单张上墙,这要根据天气季节和档案纸张类别而选择,一般在干燥季节和档案纸张强度较弱的情况下采用多张上墙,这样可减少绷裂现象。托裱后上墙易绷裂的档案,可采用先凉干(飘杆),再喷水闷成半湿,然后上墙干燥的方法,这样可降低纸张的伸缩力,避免纸张上墙后的绷裂现象。如遇比较干燥的季节,可用小排笔刷把水刷在上墙的档案上,注意水不要刷在档案断裂、托纸接口、四周浆口上。这样让断裂、接口、浆口处先干,档案就不易绷裂。
四、水溶浆糊
提纯后的淀粉,经沉淀、换水后,在水中静放,自然发酵。这样,淀粉在水、酸、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而失去粘性,聚合度降低,制出的淀粉浆糊粘度适中,色泽白。
档案原件与托纸之间的粘台程度是否适宜,还取决于浆糊中的含水量多少。浆糊稠,托出的档案起皱、发硬,易生虫、霉;浆糊稀,粘合度不够,易脱开。浆糊的粘度还要根据纸张的薄、厚而定,厚则稠,薄则稀。但其总的原则是档案与托纸在不脱开的前提下,浆糊溶解的程度越稀越好。浆糊稀,排笔反复多走才会上浆均匀,粘合度好。这样裱出的作品薄、软、平,不易脱开,减少了霉、虫的产生条件。
水贯穿档案修复全过程,它决定了档案修复的质量。科学、合理地利用好水,是提高档案修复质量的关键,我们要使普通的水,在档案修复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摘自: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