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办公室 时间:2017年05月03日
  • A+
  • A
  • A-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实现中央对天津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推进“十三五”时期天津档案事业升级发展,更好地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与面临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下,全市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档案法治建设、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基层档案业务建设、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档案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档案事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圆满完成了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

  ——档案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政府出台《天津市档案收集办法》政府令,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美丽天津一号工程档案管理与服务的通知》等文件,颁布27个规范性文件及2个地方标准,全面推进档案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坚持开展联合执法监督检查、档案依法行政考核、市场主体“双随机”档案联合检查。广泛开展档案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市档案局荣获全市“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

  ——档案馆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市档案馆新建2000平方米特殊载体档案和档案异地备份库房,武清、静海、河北、空港经济区新馆建成使用,滨海新区等区加紧新馆建设或改扩建工作。全市综合档案馆总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比“十一五”末增长53%。天津港集团、市医药集团等部门、企业建成档案馆。北辰、武清档案馆晋升国家一级档案馆。市社保档案馆被人社部确定为社保档案管理示范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档案安全体系风险评估。市档案馆与广州市档案馆、银川市档案馆建立档案备份基地。

  ——档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市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达507万卷,比“十一五”末增长24%。市区县档案馆征集一批革命历史档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名人口述档案。市档案馆赴德国等14个国家征集档案12万页。开展“天津方言语音建档工程”,初步建立天津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市档案馆完成馆藏档案抢救修复文书档案51万页、音像档案20万分钟,档案全文鉴定划控661万页。

  ——档案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制定出台《天津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市区县档案馆累计扫描完成9000万页,是“十一五”末的4倍。建成电子文件(档案)移交报送平台,接收电子档案74700件。建成全市档案信息共享平台,上传档案数字化全文157万页。天津档案网在全国省级档案网站综合测评中连续两次荣获第1名。《云计算技术与档案信息共享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

  ——基层档案工作进一步夯实。推动全市233个美丽社区、68个美丽乡村建档。对1100家市和区县机关单位、264家企业进行评估。市区县联动为1500个项目、1.2万家企业提供档案服务。实现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登记率和验收合格率100%。做好1389个政府投资项目档案联合审批工作。帮扶937家“小巨人”企业开展建档工作。北辰区、宁河区通过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县验收。各涉农区县实现农业农村档案信息“村村通”。

  ——档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搞好“185”人才培养工程,各层次人才达557人。实施学科带头人授衔制度,为10名专家授衔。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培训档案部门“一把手”250人次。市区县档案局举办各类教育培训500余个班次,培训3.3万人次。充分发挥档案学会、《天津档案》的学术阵地作用。举办全市档案系统业务技能大比武竞赛,市档案局被授予全市职工劳动竞赛示范单位。

  ——档案开发利用成效进一步发挥。坚持“9·5”档案开放日制度,全市累计开放档案112万卷。开展“民生档案服务月”活动,接待服务群众3万人次。开通民生档案信息馆际“一站式”服务,上传目录263万条。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市高级人民法院婚姻家庭类案件目录数据共享利用。每年在全市组织开展“国际档案日”、“三个一”档案宣传月等宣传活动。市档案馆、北辰区档案馆、泰达档案馆成为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市档案馆近代天津历史研究中心成立,完成《“北四行”档案史料选编》等重点编研项目。出版《天津运河故事》等一批大众文化精品。市区县档案馆举办各类展览244个,接待群众参观32万人次。本市和行业媒体报道天津档案工作1000余次。

  (二)面临形势与挑战

  当前,档案工作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内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刻影响着档案的特性和档案工作理念、技术、方法及档案工作模式。从本市看,我市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五大国家战略机遇,既给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全市档案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仍显薄弱,多数国家综合档案馆库面积未达到国家标准,影响了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的发挥;档案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进展缓慢;基层档案工作有待加强,档案管理创新能力不足;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与事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档案部门要面对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树立新理念,开创新局面,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努力解决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市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档案事业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深化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和我市《实施方案》,优势做优、强项做强、特色做特、补齐短板、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三个体系”建设,推动全市档案事业全面上水平,为美丽天津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新时期我市档案事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把牢方向,认真履行职责。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档案工作各个环节,认真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推进档案事业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事业活力。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发展摆在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作为引领档案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驱动破解难题,拓展空间,不断推进档案工作全方位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强化合作理念。坚持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重要职能发展并重,档案事业自身建设与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并重,加强区域间协同发展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不断推动档案事业整体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守牢安全底线。建设绿色环保档案馆库,补齐天津档案事业发展短板;强化底线意识,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为记录美丽天津建设进程、延续社会记忆提供安全保障。

  坚持开放发展,发挥服务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构建档案工作依法管理、档案资源依法开放、档案服务便捷高效的体制机制。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公共服务。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促进档案资源信息共享最大化,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积极开展馆际合作、馆室合作、馆社合作,为利用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档案的需求。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实现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数字档案馆(室)为标志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基本建成与我市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定位、全面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有效服务和支撑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的档案安全体系。

  围绕这一目标,在未来五年要逐步实现:

  ——档案治理法治化。基本形成具有较为完善的档案法规标准、高效的档案法治实施、严密的档案法治监管、有力的档案法治保障体系。

  ——档案服务便捷化。档案服务模式创新、档案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档案信息整合共享程度明显提高,百姓利用档案更加便捷。

  ——档案资源社会化。档案资源应归尽归、应交尽交、应收尽收,专题特色档案征集广泛开展,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更加完善。

  ——档案管理信息化。基本实现档案资源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资源数据化、利用网络化,档案与信息化社会融合加快,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与服务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安全保障高质化。档案馆(室)基础建设显著改善,市区县基本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五位一体”新型公共档案馆,档案安全保障的基本条件和应急机制、灾难恢复机制更加完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更加健全,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档案队伍专业化。坚持科技兴档、人才立馆,档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现代化培训手段广泛利用,档案专业队伍规模加大,档案人才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主要任务和实现指标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 探索完善档案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围绕建立中国(天津)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园区,积极探索与之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制和工作模式,加强指导,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档案工作机制;尝试在部分区县建立联合档案室或档案文件中心;在自贸区积极探索无纸化办公条件下电子档案管理的新机制。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要设立档案室并指定专人负责档案工作,强化档案管理服务和监督指导职能,收集保管本单位本区域应归档保存的档案并提供利用,支持村档镇管,做到档案工作应建尽建。拓展档案工作新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建立档案工作。

  2.推进档案业务建设。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档案工作与其他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推进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档案工作考核机制,开展年检及评估工作。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确保档案部门实现对档案(包括电子档案)形成、积累和归档的全程监督指导。到2020年,市级及其所属机关档案管理水平全部达到市二级以上水平。及时跟进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加强对新设立机构、撤并单位档案工作的监管指导。围绕培育全市135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开展建档服务,实施“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对200家领军企业建档及规范化管理进行精准服务。继续抓好重大建设项目档案指导服务管理,做好政府投资项目档案审批验收工作,建立健全以项目法人为主体的项目档案管理机制和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项目档案的登记和档案专项验收制度,确保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登记率、验收合格率100%。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做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重组、退出企业档案工作,确保档案合理处置、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积极开展企业档案工作评估,不断推进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继续推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档案工作发展。

  3.做好民生档案工作。建立政府统筹领导、民生工作主管部门各负其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指导的民生档案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民生领域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到2020年,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民生档案要达到馆藏总量的60%,大力推进市、区县、城乡社区三级档案利用互联共享,使民生档案惠及更多百姓。

  4.服务美丽天津建设。将档案工作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考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村居两委换届等重点档案要全部达到规范管理。全市基层农业农村档案管理设施设备得到明显改善,村级档案普遍实现规范管理。围绕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强化涉农区县、乡镇和村级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5.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档案事业发展创新,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发挥好信息化的作用,为全面提升依法治理档案事业发展能力和档案服务水平提供信息化支撑。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资源数据化、利用网络化”战略实施计划,大力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加快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进程,加大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力度。到2020年,市档案馆完成馆藏应数字化总量的50%以上,各区县专业部门档案馆完成馆藏应数字化总量70%以上,各市级单位完成室藏应数字化总量的100%,各单位全部实现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和移交,确保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有效利用和安全保管。

  (二)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

  6.推进档案法治建设。推进天津档案法规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天津市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任务分工方案》责任分工。落实《天津市档案法规体系方案》,做好《天津市档案管理条例》修订立项工作,贯彻我市《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档的实施意见》,落实7类20项权责清单。强化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建立与档案行政管理相适应的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档案行政执法监督体制,形成部门联合、专项跟进、上下联动、查办有力的档案行政执法机制。履行档案行政执法职能,开展执法检查、专项督查、企业双随机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违纪案件,做到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全覆盖。提高全社会档案法治意识,做好两厅《实施方案》的宣传工作。按照“七五”普法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法治宣传,培养档案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提升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和社会公民的档案法治意识。把档案法宣传教育列入党校教学计划,全面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档案意识,为推动依法治档营造良好的氛围。

  7.搞好档案事业区域协调发展。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加强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确保档案齐全完整。按照《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京津冀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要求,记录好三地协同发展进程,促进三地档案资源共享,推动档案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做大做强三地档案文化合作项目。

  8.做好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做好档案基础工作,加大档案抢救保护开发工作力度。启动落实好天津市级重点档案抢救、保护与开发项目,大力推动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在津落地。市档案馆要统筹计划、分步实施,做好馆藏84万卷历史档案抢救修复工作。各级综合档案馆要创新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为本区域、本部门和百姓提供高效服务,做好纸质档案、照片音像档案、视频档案、光盘等各种载体档案的抢救与修复。到2020年,市档案馆要建成面向天津市的档案抢救修复基地,使档案抢救修复内容更加丰富、受众面更加宽泛,进一步提升社会知名度。

  9.加大档案工作宣传力度。围绕全市重大纪念活动,以社会新闻传媒和网络为平台,以国际档案日、档案宣传月、档案馆日、档案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制作、出版档案特色系列读物、影视作品,举办各种展览、讲座和活动,多渠道传播档案文化,讲好天津两个故事,充分发挥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作用,不断拓展档案馆际联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切实提升档案工作影响力。

  (三)树立绿色安全新理念

  10.推进档案馆库建设。树立绿色建馆理念,市和区县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好本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主体责任,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统筹推进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置换和设置分馆等多种方式,将区县国家综合档案馆基本建成面积不低于6600平方米,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服务便捷、节能环保的“五位一体”绿色新型公共档案馆,筹划建设市档案馆新馆。

  11.抓好档案资源建设。牢固树立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以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各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档案馆(室)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资源管理架构。认真贯彻《天津市档案收集办法》,做好档案接收征集工作。制定实施档案资源建设规划,明确档案接收范围,统筹档案资源归属流向。科学制定或修订本单位各类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后实施。做好重大活动、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生态保护项目以及新领域、新机构、新社会组织的档案工作,做到依法依规建立、接收档案。加大对各类特色档案的收集力度,继续做好境外散存档案、音视频档案、口述档案的征集工作。各单位要全面落实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和管理制度,建立比较完善的电子文件归档、移交和管理制度体系,按照国家满五年电子档案移交进馆要求,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推进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的常态化。到2020年市档案馆馆藏达到180万卷,市和区县档案馆档案数量600万卷,全市档案资源总量到1900万卷,为资源共享创造条件。高度关注电子档案管理。

  12. 抓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建立档案安全应急处置协调机制和档案安全应急管理制度,把档案馆(室)列入地区或单位重点保护和抢救范围。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防范管理,定期开展档案安全保密自查,加强应急演练。加大档案安全硬件设施投入,新建档案馆要全部达到档案馆建设标准。建立重要档案灾难恢复机制,将重要电子档案异地备份纳入全市重要信息容灾备份方案。市档案馆依托与广州市档案馆、银川市档案馆开通的电子档案数据备份基地,对重要电子档案实行异地异质备份保管,确保信息安全。

  (四)拓宽开放发展新途径

  13. 加大档案开放力度。坚持“9·5”档案开放日制度,依法向社会开放到期应开放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开放档案目录,最大限度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最大限度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推动档案鉴定开放工作的规范开展,市和区县档案馆馆藏档案开放量分别达到馆藏总量的70%和50%以上。简化档案利用手续,开辟更多的档案开发利用渠道。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做好政府公开信息的整理、发布、收集工作。

  14. 深度开发档案资源。充分利用市档案馆近代历史研究中心平台,发挥受聘专家学者的作用,做好天津近代历史档案整理、出版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做好京津冀档案史料编辑出版工作。编辑档案文化产品要向高标准看齐,实现质的突破,推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下”的精品力作,编辑出版档案文化产品1200万字,影印出版10万页。

  15. 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大力实施新媒体开发,积极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视频等媒体形式。进一步加强全市档案网站群建设,继续保持档案网站全国领先水平,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走在全国前列,为公众和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档案信息和在线服务。

  (五)创造共享发展新环境

  16. 推进档案“一站式”服务力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规划和“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进“一站式”服务。档案部门要大力开展馆际合作、馆室合作、馆社合作,基本实现市、区县、城乡社区三级档案利用互联共享。大力推动馆社合作,充分利用政务网开展政府公开信息整合,并将政府公开信息延伸到社区乡镇,使档案服务惠及更多百姓。

  17. 建好档案资源共享平台。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整合同一地区各档案馆(室)及不同地区档案馆(室)的档案资源,建立全市档案目录中心,积极探索机关档案管理新途径,提高档案高效利用。档案馆(室)要把可公开的各类档案、信息上传网络,开展远程利用。市档案馆要搭建全市开放档案平台,逐步把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已开放的档案以及各级政府的公开信息上传到平台,建立起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档案安全保密各项规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档案信息公开发布保密审查制度,确保公开的档案信息不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

  18. 服务“智慧天津”建设。适应国家电子政务发展要求,把档案信息化融入到全市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大环境中,实现同步发展。留存好天津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进程的电子数据,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主动跟进全市可开放信息资源在政务网的普遍共享工作;围绕智慧天津建设,主动将档案信息服务纳入到惠民、便民服务工作中,为智慧天津建设作出贡献。

  四、项目带动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安排好公共文化建设三大项目:

  (一)档案馆库建设项目

  按照国家建馆标准和我市《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市和区县档案馆库建设方案,分步推进。2016-2018年,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区和开发区、保税区等档案馆(档案中心)进一步完善功能,滨海新区、南开、河东、西青、中新生态城等新馆完成建设,和平、河西等完成新馆改造,河北区档案馆完成分馆建设,市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完成新建或改扩建新馆的立项任务。到2020年,全市区县(含各功能区)档案馆、专业部门档案馆和市级机关档案室基本达标。

  (二)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

  构建市档案馆和滨海新区档案馆双中心,市级(滨海)、区县两层架构、三级应用的档案云平台。全面完成天津市档案目录中心建设,完成与全市“十个一”行政改革平台的对接,完成与数字天津、智慧天津系统对接。建设好天津市档案业务指导平台、天津市档案馆服务平台和微信平台。深化“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市、区县、城乡社区三级档案利用互联共享。到2020年,全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40%的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市级企业建成数字档案室。

  (三)档案资源抢救、保护与开发项目

  积极做好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开展全市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制定并实施天津市重点档案抢救、保护与开发总体方案。围绕提升城市定位搞好开发,重点围绕天津的港口、开发区、高新区、自贸区和近代天津创造的多次“第一”做好资料史料的征集与接收工作,充实历史风貌建筑人文档案资料。

  加强对近代以来特别是洋务运动以来有关天津开放的档案史料研究、整理和出版工作,重点对反映天津政治、经济、港口、工商业、金融等发展历史的史料整理与开发;加强对反映抗日战争14年历史档案史料的开发研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档案事业的领导,依法把档案事业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规划,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列入年度工作考核或绩效考评检查的内容。切实做好档案事业发展经费保障,重点落实好档案馆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保障档案事业与全市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二)人才保障

  坚持科技兴档、人才立馆,建立科学的引才育才机制,引进和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使档案干部队伍不断优化。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档案领导干部培养工程。要落实档案工作人员保障,建立档案人员备案制度,切实做好档案工作人员的备案工作。开展多层次的专项培训,加大档案人员培训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人才在档案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形成团结协作、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确保规划全面完成。

  (三)强化责任

  建立规划责任落实机制,抓好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分解目标,逐年推进。开展专项督查工作,强化任务目标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推动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发表评论
  • 共有0条评论
  • 显示更多